一、文献中的老子故里

(二)魏晋南北朝:10.《宋书》

时间:2023-06-28 16:45:37   作者:沈约   来源:《宋书·州郡志》   阅读:170   评论:0
内容摘要:《宋书》类别:纪传体史书时间:南朝《宋书·州郡志》:“父阳[1]令:本苦县,前汉属陈[2],《晋太康地志》属梁[3],成帝[4]咸康三年更名”。注释:[1]自周至今,“父阳”作为一县名仅见于《宋书》,“父阳”之名应为“谷阳”之讹,《魏书》《元和郡县图志》《太平寰宇记》《续资治通鉴......

《宋书》

类别:纪传体史书

时间:南朝

(二)魏晋南北朝:10.《宋书》 图1

《宋书·州郡志》:

“父阳[1]令:本苦县,前汉属陈[2],《晋太康地志》属梁[3],成帝[4]咸康三年更名”。

注释:

[1]自周至今,“父阳”作为一县名仅见于《宋书》,“父阳”之名应为“谷阳”之讹,《魏书》《元和郡县图志》《太平寰宇记》《续资治通鉴》《四库全书》《大清一统志》等均记为谷阳。

[2]前汉即东汉陈国,

[3]《晋太康地志》又名《晋太康地记》《晋太康三年地志》《地志》《地记》,作者不详,书成于西晋太康三年(282年),共五卷(一说十卷),记载晋初十九州及郡、县建置沿革、地名取义、山水、物产、风俗,兼及历史事件、名胜古迹等。《水经注》《太平寰宇记》多有引其文。原书已佚,今有清毕沅辑本,不分卷。以经训堂本为善,另有《丛书集成本》通行。

[4]成帝指东晋第三位皇帝司马衍。

著作简介

《宋书》是南朝梁沈约撰的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,是“二十四史”之一。

《宋书》所述历史,自宋武帝永初元年(420年)起,直到宋顺帝升明三年(479年)结束,共计60余年。全书共100卷,分为“本纪”“志”“列传”。其中,帝王本纪10卷,记载了南朝刘宋的8个皇帝;志为30卷,卷首附有“序”1篇;列传则为60卷。《宋书》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史料,是研究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依据。

父阳考辩

光绪《鹿邑县志》依据南朝沈约的《宋书》,疑苦县在南北朝时期先改名为“父阳”,然后才改名为“谷阳”,这一推断可能与史不符。

虽然《宋书·州郡志》云“父阳令:本苦县,前汉属陈,《晋太康地志》属梁,成帝咸康三年更名”,但晚其50年成书的北朝《魏书》云:“谷阳,有苦城、阳都坡、老子庙、栾城”;唐《元和郡县图志》云苦县“成帝更名谷阳”;北宋《太平寰宇记》亦云:苦县“晋咸康三年更名谷阳”。

同是记载东晋成帝为苦县更名之事,《魏书》《元和郡县图志》《太平寰宇记》与《宋书》所载均不相同。如果说《元和郡县图志》《太平寰宇记》成书年代不及《宋书》早的话,那么,《魏书》的年代则是与其接近的。且“父阳”之名也仅见于《宋书》,同时期成书的《南齐书》并无“父阳”记载,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其他史书也均无相关记载。

查有关史料,用“父阳”作地名也无出处,古代北方也没有以“父阳”为名的县,这个县也不可能是侨置而来。因此,我们今天所见《宋书》关于“父阳”的记载是值得怀疑的。

“父”“谷”字形相近、发音相近,“谷阳”很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被人抄成“父阳”的。苦县可能在历史上从未更名为“父阳”,而是于咸康三年就已更名为“谷阳县”。《续资治通鉴》作者毕沅考证后也认为苦县于咸康三年改为“谷阳”。对此问题,清代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其进行了纠正,《大清一统志》苦县故城条下云“谷阳:宋志误作父阳”。

(二)魏晋南北朝:10.《宋书》 图2

【宋金时期的谷阳镇-《中国史稿地图集》郭沫若】

这个“谷阳”一直在今鹿邑县境沿袭存在。从史料记载看,隋文帝开皇六年(586)复置谷阳县并以苦城为县治后,太清宫所在的“谷阳城”一名并未消失。唐乾封元年(666)高宗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后,“谷阳城”之名仍见诸史书。宋、金、元、明时期,史料中虽没有“谷阳城”但有“谷阳镇”。清顺治《归德府志》舆图中标注有“谷阳”。直到清朝末期,今鹿邑县太清宫镇仍被称为谷阳镇,民国时期又易名为犹龙镇,新中国建立后才使用今名。

综上,本着孤证不立的原则,以及《续资治通鉴》《四库全书》《大清一统志》等已均对父阳之讹进行了纠正,所以在今人修志和引用时不应再将其作为鹿邑沿革之县名。

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