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.《隋书》(史书)初唐
●“周武帝[1]时,望气者云亳州有天子气,于是杀亳州刺史纥豆陵恭,至尊[2]代为之。又陈留老子祠[3]有枯柏,世传云老子将度世,云待枯柏生东南枝回指,当有圣人出,吾道复行。至齐,枯柏从下生枝,东南上指。夜有三童子相与歌曰:“老子庙前古枯树,东南状如伞,圣主从此去[4]。”及至尊牧亳州,亲至祠树之下。自是柏枝回抱,其枯枝,渐指西北,道教果行。校考众事,太平主出于亳州陈留之地,皆如所言。”
注释:
[1]北周武帝宇文邕(543年—578年),字祢罗突,鲜卑族,西魏权臣宇文泰第四子,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(560年—578年在位)。建德六年(577年),宇文邕灭北齐,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,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[2]至尊,为隋文帝杨坚,曾任毫州总管(毫州得名于北周大象元年,原名南兖州)。此处以老子庙桧树出现的各种神迹,喻示杨坚代周建隋是受命于天。
[3]陈留郡,原郡治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,此文中陈留郡为北朝时期在今毫州“侨置”的郡,故而称为陈留老子祠。六朝时南北分裂,战乱频仍,诸朝遇有州郡沦陷敌手,则往往暂借别地重置,仍用其旧名,称为'侨置'。
[4]根据文中老子庙枯柏新枝指向东南,且云“圣主从此去”可知,此枯柏只能位于毫州城以西。
白话翻译:
在周武帝宇文邕期间,有个望气的人预测说亳州有天子之气,因此周武帝杀了亳州刺史纥豆陵恭,并派自己信赖的杨坚去替代他的职位。同时,陈留郡谷阳县的老子祠内有一棵枯柏,世间传说老子将要降世济度民间,并预言当这棵枯柏的东南枝重新生长并回指时,将有圣人出现,道教的教义也会重新盛行。
到了杨坚灭北齐时期(576年),这棵枯柏的底部竟然长出了新的枝条,并且指向东南方。夜里,还有三个童子在一起唱道:“老子庙前古枯树,东南状如伞,圣主从此去。”不久,当杨坚治理亳州时,他亲自到了老子祠和这棵树下拜谒。自那以后,柏树的枝条开始回抱,而那枯枝也逐渐指向了西北方,道教果然再次盛行。
综合考察这些事情,太平盛世的君主(杨坚)确实出自陈留亳州这个地方,一切都如同预言中所说的那样。
下为《隋书》卷六十九·列传第三十四书影:
(《隋书.卷六十九列传三十四》书影.唐 魏徵、长孙无忌等奉敕撰。清乾隆时期武英殿刊本.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)
《隋书》,二十四史之一,成书于636年,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。唐太宗皇帝想以史为鉴,以知兴替,命贤臣谏官魏征等撰写《隋书》,魏征不负重托,依时完成使命。《隋书》共85卷,包括帝纪5卷、列传50卷、志30卷。由魏征于武德五年(622 年)开始组织编撰。
《隋书》由多人共同编撰,分为两阶段成书,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。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令狐德棻提出修梁、陈、北齐、北周、隋等五朝史的建议。
次年,唐朝廷命史臣编修,但数年过后,仍未成书。贞观三年(公元629年),重修五朝史,由魏征「总知其务」,并主编此书。《隋书》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,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