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文献中的老子故里

(三)隋唐:22.《追尊玄元皇帝制》与《唐老子册文碑》

时间:2023-07-19 07:01:05   作者:唐高宗   来源:《唐大诏令集》等   阅读:363   评论:0
内容摘要:东台大道混成,先二仪以立,称至仁虚已,妙万物以为言。粤若老君,朕之本系。爰自伏羲之始,洎乎姬周之末。灵应无像,变化多方。游元气以上升,感星精而下降。或从容宇宙,吐纳风云;或师友帝王,丹青神化。譬阴阳之不测,与日月而俱悬。属交在辰,晦迹......

22.《追尊玄元皇帝制》(诏令)与《唐老子册文碑》(碑刻) - 盛唐


类别:诏令

时间:盛唐

诏令节选:

●“大礼云毕,回舆上京[1],肃驾濑乡[2],躬奠椒醑[3]……可追上尊号为玄元皇帝[4]"。

(三)隋唐:22.《追尊玄元皇帝制》与《唐老子册文碑》 图1

(《唐大詔令集》书影,宋·宋敏求辑·抄本-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)

注释:

[1]乾封元年(公元666年)二月,从泰山完成封禅大典后的唐高宗李治,返回京城长安。

[2]按照原定计划,唐高宗在返京途中,偕皇后武则天,率文武百官,外国使臣,以及六宫和内外命妇,自泰山经曲阜,至谷阳县濑乡(今鹿邑县太清宫)老子庙拜谒先祖老子。

[3]‌躬奠椒醑。意思是通过椒醑这种以椒浸制的芳烈之酒来进行祭奠。

“椒醑”一词,源自古代汉语,指的是用花椒浸泡制成的酒,通常用于特定的仪式或庆典中。在古代文献中,椒醑不仅是一种酒,更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饮品,常用于祭祀或重要的社交场合,代表着一种尊敬和敬意。例如,在晋代张协的《洛禊赋》中,就有“布椒醑,荐柔嘉,祈休吉,蠲百疴”的记载,这里的“布椒醑”意味着用椒醑来进行祭奠或祈福。

因此,“躬奠椒醑”这一表达,可以理解为亲自用椒醑进行祭奠,表达了对祖先或神灵的尊敬和敬意,同时也体现了使用椒醑这种特定饮品来进行的特殊仪式的重要性。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礼仪文化的细节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礼仪和祭祀活动的重视。‌

[4]“太上”,本至高无上之意,也就是说没有比这个更高上的了。是中华词语中最尊贵的名词。“太上”出之古典,如《老子》云:“太上,下知有之其次,亲之誉之”;《左传》: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”;《礼记》:“太上贵德,其次务施报”。“立德”“贵德”正是老子的风范,“太上”正适合老子的清高。

“玄元”,原谓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一体之气,亦泛指天宇,天空。道家所称为天地万物本源的道。唐朝奉老子为始祖,以此号敕封追尊,同为显示自己家世至尊至贵之意。


一、诏碑简介

《追尊玄元皇帝制》。又名《上老君玄元皇帝尊号诏》,诏于乾封元年(666年)二月二十日真源县。宋敏求编《唐大诏令·卷七十八全集》,谢守灏撰《混元圣纪》,以及《全唐文》等文献均收录此册文。

《唐老子册文碑》。为《追尊玄元皇帝制》的碑刻,立于玄元庙中(今鹿邑太清宫),时间为唐高宗濑乡拜谒后的三月。该碑收录于赵明诚《金石录》,编号为“第二百七十四,《唐老子册文》,行书,无姓名,乾封元年(666)三月。”

(三)隋唐:22.《追尊玄元皇帝制》与《唐老子册文碑》 图2

(央视纪录片《中国通史》关于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老子的视频截图)

二、历史背景

高宗幸濑乡谒老子,《旧新唐书》《资治通鉴》《混元圣纪》等文献均有记载。麟德二年(665)冬,唐高宗率领的泰山封禅队伍由洛阳起程,于十二月底,抵达泰山之巅。随同朝觐的不但有封禅使英国公李勣、少师徐敬宗、右相陆敦信、左相窦德玄,以及文武官员,外国使臣,还有武则天皇后总领的六宫及内外命妇。整个队伍规模宏大,气势威严,浩浩荡荡,绵延百里。

乾封元年(666)正月初一日,吉日良辰举行封禅大礼,由高宗初献,武皇后为亚献,越国太妃为终献。在封禅史上,由皇后参与封禅,是别开生面从来没有过的。

按照原定计划,封禅结束后,在返回京都的路上,这支封禅队伍又到兖州曲阜,朝谒至圣孔子庙,追赠孔子为少师,并增修祠宇,以少牢之礼祭祀。然后又往亳州谷阳县奔驰,在二月己未(二十)日,至濑乡曲仁里,朝谒老子庙庭,虔诚致敬李氏祖先老子。

(三)隋唐:22.《追尊玄元皇帝制》与《唐老子册文碑》 图3

(鹿邑县于太清宫举办的唐高宗濑乡祭祖大典历史复原活动)

三、意义价值

唐高宗此次老子故里之行,创造了五个第一:

一是为唐朝时任皇帝亲赴鹿邑祭祀老子及李母第一人。

二是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,李母益智氏为先天太后,首开唐朝皇帝封圣祖老子及李母尊号之先河。

三是将沿袭千年的老子庙改名“玄元庙”,并增建“紫极宫”“太清楼”等建筑。

四是改谷阳县为真源县,这是继春秋末年以来因老子而更改县名,而且为皇帝第一次亲诏改名。

五是专门为玄元庙单独设置管理官员令、丞各一人,以此为了区别县级的宗教管理部门“祟玄署”,进而将玄元庙视为皇家直属太庙的具体体现。


附1:唐大诏令集简介

《唐大诏令集》为唐代皇帝诏令的汇集,由北宋宋敏求编纂(《玉海》和《宋史·艺文志》均题宋绶编)。据《唐大诏令集》敏求自序,该书是由宋绶纂辑,但“未次甲乙,未为标识”,后由其子敏求“绪正旧稿,厘十三类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误作30类),于神宗熙宁三年(1070年)九月整理成书。

《唐大诏令集》共由13类组成,包括:帝王、妃嫔、追谥、册谥文、哀册文、皇太子、诸王、公主、郡县主、大臣、典礼、政事、蕃夷,总计130卷。

在清乾隆(1736年-1795年)年间编《四库全书》时,已阙卷第14~24,87~98,凡23卷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称:“参校诸书皆同,其脱佚盖已久矣。”唐代诏令,《新唐书》大抵未收,《旧唐书》《通典》《唐会要》《册府元龟》等书所收亦多缺漏或讹误。唐《实录》除顺宗一朝外,其余早已散佚。故唐代“诏诰命令之得以考见者,实籍有是书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·史部·诏令奏议类》)。

《唐大诏令集》包含有丰富的史料,特别是其中第83卷至127卷政事类中的礼乐、刑法、恩宥、官制、举的礼乐、刑法、恩宥、官制、举荐、按察、制举、贡举、田农、赋敛、财利各门,关涉到唐代的政治、经济、法律、选举、行政管理等,为研究唐代法制史的重要资料。

该书自宋至清末都是抄本,清末光绪年间才据明抄本刻版,收入适园丛书。

附2:《追尊玄元皇帝制》全文

东台大道混成,先二仪而立极;至人虚己,妙万物以为言。粤若老君,朕之本系。爰自伏牺之始,暨乎姬周之末。灵应无象,变化多方。游元气以上昇,感日精以下降。或从容宇宙,吐纳风云;或师友帝王,丹青妙化。譬阴阳而不测,与日月而俱悬。交丧在辰,晦迹柱下,大宏雅训,垂范将来。虽心齐於太虚,而理归於真宰。若夫绝圣弃智,安神寡欲,寂寞杳冥之际,希夷视听之表,淡尔无为,悠然自得。酌之不竭,用之不盈,执大象以还淳,涤元览而遣累,邈乾坤而长久。跨陶钧而亭育。至矣哉!固无得而名也。况乎大圣所资,克昌宝祚;上德所履。允属休期。

朕嗣膺灵命,抚临亿兆,总三光之明,而夙宵寅畏;居四大之重,而寝兴祗惕。尽孝敬於宗祧,罄怀柔於幽显,行清静之化,承太平之业,登介邱而展采,坐明堂而受记。飞烟结庆,重轮降祥,鹤应九歌,山呼万岁。越振古而会休徵,冠帝先而为称首。

大礼云毕,回舆上京,肃驾赖乡躬奠椒醑。仰瑞柏而延伫,挹神泉而永叹,如在之思既深,敬始之情弥切。宜昭元本之奥,以彰元圣之功。可追上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。祠堂庙宇,并令修创。庙制令丞,以供荐飨。仍改谷阳县为真源县,宗姓特给复一年,冀崇追远之怀,用中尊祖之义,主者施行。

乾封元年二月二十日。


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