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文献中的老子故里

(三)隋唐:21.《续高僧传》

时间:2023-07-13 22:13:37   作者:释道宣   来源:zhenyuanwang.com   阅读:287   评论:0
内容摘要:《卷第二十六·感通篇下》“释昙良”条下云:●“亳州西部谷阳城[1]中有老君宅,今为祠庙。庭前有柏三十馀株,碑文薜道衡制[2]。庙东[3]百馀步老君母宅,亦有庙舍。次西十里有苦城,即传所云李聘[4]苦县人,斯处是也。”注:[1]《水经注》:“谷水又东迳......

21.《续高僧传(传记)初唐


卷第二十六·感通篇下“释昙良”条下云:

●“亳州西部谷阳城中有老君宅,今为祠庙。庭前有柏三十馀株,碑文薜道衡制。庙东百馀步老君母宅,亦有庙舍。次西十里有苦城,即传所云李聘苦县人,斯处是也。

注:

公元337年(东晋咸康三年)改苦县为谷阳县,为避战乱,县治一度迁至谷阳城(今鹿邑太清宫镇)。
《水经注》:“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,其城实中,东北隅有台偏高,俗以是台在谷水北,其城又谓之谷阳台”。

②此指隋薜道衡《老子庙碑》;

“庙东”应为“庙北”之讹;

④“李聘”应为“李聃”之讹。


(三)隋唐:21.《续高僧传》 图1续高僧传.释道宣著.40卷版.庆安四年(清顺治八年1651年)刊本




著作简介

《续高僧传》或称《唐高僧传》,三十卷,是唐初僧人释道宣(596~667)撰传记。道宣认为慧皎《高僧传》中记载梁代的高僧过少,而需要作补辑的工作,于是经过相当时期的收集资料,写成《续高僧传》三十卷。

该著内容从梁代初叶开始,到唐贞观十九年(645)止,时间跨度为一百四十四年,共写正传三百三十一人,附见一百六十人,即于贞观十九年完成。在成书后二十年间,陆续有所增补,又成后集《续高僧传》十卷。(三)隋唐:21.《续高僧传》 图2

东晋-后赵形势图(《中国史稿地图集》郭沫若

谷阳县考

东晋咸康三年(337年),因为战乱,叫了九百年的苦县改名为谷阳县,此时东晋已建立20年。

历史背景。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,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,史称五胡乱华,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和血腥的时代。311年(永嘉五年),苦县发生了极为血腥的宁平大屠杀事件(宁平今属郸城县宁平镇),晋军将士、王公大臣十余万人被羯人石勒全部诛杀,尸体堆积如山。此后,苦县处于匈奴汉国和羯人后赵统治下。317年,祖逖北伐,不久收复后赵占领的芦州(今安徽亳州)和苦县,4年后基本收复了黄河以南广大地区。321年,随着祖逖去世,他收复的大片领土又迅速被后赵石勒所占。

改名考辩。史书在记载改苦县为谷阳一事时,只是提到“咸康三年”这个时间点,咸康是东晋第三位皇帝司马衍(晋成帝)的年号,所以后人一般认为改县名的是东晋朝廷。但也有观点认为是后赵的皇帝石虎,因为此时距离祖逖北伐失败已过去16年,东晋与后赵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,而远在几百里外的东晋朝廷为处于敌国的苦县改名即不现实,也无意义。

起名来由。不管是谁改的名,谷阳县的名字却与一条叫叫“谷水”的河流有关。当时因为长年战乱,加上宁平大屠杀,老百姓畏惧异族残暴,于是就将县治东迁到老子的生地赖乡城。因该城位于谷水北岸,俗称“谷阳台”,于是就将这座新迁的县更名为谷阳县。至南北朝时期,谷阳县的治所一直设在该地。


(三)隋唐:21.《续高僧传》 图3


上一篇:(三)隋唐:19.《晋书》
下一篇:目录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