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.《濑乡记》(史书)北朝 拓跋魏
●“老子祠,在濑乡[1],曲仁里,谯城西出五十里。老子平生时,教化学仙故处也。汉桓帝修建屋宇,为老子庙,庙北二里,李夫人祠,是老子旧生宅也。”[2]
●“老子庙,有皇天楼、九柱楼、静念楼皆画仙人云气。”[3]
●“魏文帝黄初四年(223年)癸卯,帝亲诣苦县老子庙致祭,令有司重修庙宇。”[4]
●“武帝太昌元年(532年)壬子,遣散骑常侍饶杰、侍御史邯郸亮,重修亳州老君庙,”[5]
●“崔玄山《濑乡记》曰: 李母祠在老子祠北二里,祠门左有碑,文曰: ‘老子圣母李夫人碑。’老子者,道君也,始起乘白鹿下,托于李氏胞中,七十二年产于楚国淮阳苦县濑乡曲仁里。老子名耳,星精也,字伯阳,号曰聃。”[6]
●崔玄山《濑乡记》云:“濑水,在(苦)县东南十二里,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五里各(谷)水分流入灵溪也。东入涡水,相县在濑乡东是也”[7]。
注:
[1]“按,濑乡,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”——《汉唐方志辑佚》,刘纬毅著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,1997年12月第1版 第30页
[2]欧阳询《艺文类聚》卷64引用。
[3]欧阳询《艺文类聚》卷64引用。
[4]谢守灏《混元圣纪》曾引用两条《濑乡记》内容,此为其中一条。
[5]谢守灏《太上老君年谱要略》引用。
[6]《太平御览》引用。
[7]《太平寰宇记》(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)卷十二“真源县”条,濑水,今太清宫赖乡沟。
[8]冯千山《老子诞生地考》。
[9]李玉诚《“濑乡记”辑考》。
《濑乡记》为后人引用较多的一部著作,可惜原文早佚。
作者崔玄山,一作立山,里籍不详,著《濑乡记》一卷。其所具时代一说曹魏人,但多认为北魏。冯千山《老子诞生地考》考证“尤袤《遂初堂书目》作《魏濑乡记》,此魏是拓跋氏魏,因为崔玄山涉及元修其人”。
据李玉诚《“濑乡记”辑考》考证,《濑乡记》成书时间“大约撰于北魏太昌元年或北周宣政元年以后,隋大业初年以前,亡佚于南宋中后期[9]。[8]冯千山《老子诞生地考》。
附:《濑乡记》佚文辑录(李玉诚)
隋唐至晚清约有几十种文献引用过《濑乡记》,但核心内容集中于《北堂书钞》《艺文类聚》《初学记》《太平御览》等少数几部文献中。刘纬毅曾经辑录约10条《濑乡记》佚文,皆是辑自 《艺文类聚》《初学记》《太平御览》三书,除此之外尚有部分内容未见辑录,偶有学者引用,亦未系统辑录。除去刘纬毅已经辑录的10条,其他数条如下:
复帐《濑乡记》注云: 老子治堂,丹绯复帐。老君碧复帐,孔子青复帐也。【虞世南《北堂书钞》卷132《服饰部一》】
《濑乡记》曰: 老子大目。【欧阳询《艺文类聚》卷17《人部一》】
《濑乡记》曰: 老子方口。【欧阳询《艺文类聚》卷17《人部一》】
崔玄山 《濑乡记》曰: “老子为十三圣师,养性得仙,各自有法。凡三十六,或以五行六甲陈,或以服食度骨筋,或以深巷大岩门,或以呼吸见丹田,或以流理还神丹,或以歔歙游天山,或以元阳长九分,或以恬澹存五官,或以清净飞凌云,或以三辰建斗回,或以三五竟复还,或以声罔处海滨,或以三黄居魄魂,或以太一行成均,或以六甲御六丁,或以祭祀致鬼神,或以吹呴沉深泉,或以命门固灵根,或以乘璇玑得玉泉,或以专守升于天,或以混沌留吾年,或以把握知塞门,或以太一柱英氛,或以虚无断精神,或以黄庭乘僮人,或以柱天德神仙,或以玉衡上柱天,或以六甲游玄门,或以道引俯仰伸,或以寂寞在人间,或以药石上腾云,或以九道致红泉,或以厥阴三毛间,或以去欲但存神。”【徐坚等《初学记》卷23《道释部》】
《濑乡记》: 李母碑曰: 老子足蹈二五。【李昉编纂,夏剑钦点校《太平御览》( 2版)卷372《人事部十三》河北教育出版社,1994 年,第 113 页】
《濑乡记》曰: 老子为人,黄色美眉。【李昉编纂,夏剑钦点校《太平御览》(2版)卷388《人事部二十九》,第 248 页】
《濑乡记》曰: 老子祠堂北,有石榴二株。【李昉编纂,夏剑钦点校《太平御览》(2版)卷970《果部七》,第773页】
鹤山崔元《濑乡记》云: 老子应见,代代有之。【谢守灏《混元圣纪》卷1,《中华道藏》,第46册,第19页】
以上总共8条,再加上《太上老君年谱要略》中2条,总共10条,加上刘纬毅所辑10条,目前所见《濑乡记》遗文总共约20条。
另外尚有4处内容,仅能根据行文推测大意,但具体内容不详:
一为张冲虚 《上枯桧再生表》亦曾引用《濑乡记》:“谨按濑乡记,此树枯来,莫知年代。”似为转述大意,并非原文引用。
二为据唐代编订的《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》,内容涉及老子16次化现,其中13次为帝王师,2 次为仓颉、孔子师,1 次为化胡之事。《初学记》所引《濑乡记》之文涉及“十三圣师”之说,因此,此处引文或许部分为《濑乡记》的内容。而谢守灏曾多次提及崔玄山《地理志》,主要涉及老子为“圣师”相关内容,但是没有原文引用,结合此文推测,或许谢守灏所称崔玄山 《地理志》就是指 《濑乡记》,所谓“地理志”是就此书性质而言,并非书名。
三为《混元圣纪》称: “《帝系谱》《中经》《出塞记》《濑乡记》以伏牺、神农、祝融为三皇。”由此推测,《濑乡记》中似乎存在涉及 “三皇”的相关内容。
四为明人朱权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册》著录《宋理宗皇帝御制化胡辩》,文后附有考辨性质文字,由此推测 《濑乡记》应当涉及老子化胡之事,但是朱权的考语是因袭旧文,还是确有依据,目前难以确定。明代以前及以后的《濑乡记》遗文中,皆未涉及老子化胡之事。仅上文所引《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》提及老子化胡之事,但是尚且不能明确确定是否为《濑乡记》的原文,不管朱权的考语是否与此有关,因其并未引用原文,具体情况难以确考,所以暂且将其合并为一条。
综上所论,《濑乡记》尚存遗文23条,其中20条类似原文,见引于不同文献,多有异文;关于“十三圣师”的1条,是否原文难以确定; 其余2条仅知大意,具体内容不详。另有2条疑似遗文,但是证据不够充分,我们暂且存疑。
《遂初堂书目》有关濑乡记页面书影.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
濑乡城.大清一统志116卷归德府.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