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《李母冢碑》(东汉)
●《水经注·涡水》引:“老子生于曲涡间”。
●《太平寰宇记》引《濑乡记》云:“有碑文曰:老子圣母李夫人碑,老子者道君也,乘白鹿下,托于李母胎中,产于濑乡曲仁里。”。
●《北堂书钞》引《濑乡记》云:“《老子母碑》曰:‘老子把持仙录,玉简黄金字,编以白银,记善掇恶’。”
《水经注》《晋地道记》记载,《李母冢碑》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(153年),由谯令长沙王阜刻立。王阜,东汉谯县(今亳州市谯城区)令,长沙人,一说成都人[1]。
《李母冢碑》又名《李母庙碑》《老子母碑》《老子圣母李夫人碑》。碑、文早佚,故欧阳修《集古录》、赵明诚《金石录》均未收录,散句仅见于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所记,以及《北堂书钞》引用的《濑乡记》等。
历史价值:
(1)时间最早。《李母冢碑》是迄今有关老子记载的最早碑刻,早于边韶《老子铭碑》12年。
(2)碑址清晰。《李母冢碑》立于“李母祠门左[2]”,李母祠即洞霄宫,今鹿邑太清宫后宫,以当时规模推算,该碑应在今“先天太后牌坊”南下东。
(3)坐标明确。“曲涡间”为老子生地的第二地理坐标,为曲仁里的独特地形标志[3]。“老子生于曲涡间”,虽仅7字,却对老子出生地的地理特征给予了高度概括。所谓“曲涡间”,曲,折也(《广雅·释诂一》);间,中间,内(《说文》),直意就是老子生于涡水折拐之弯内的地方,此与《水经注》记载的涡水走向(又北,濄水之侧),与鹿邑太清宫考古发现的涡河古道走向[4],高度一致。
引注:
[1]杨守敬、熊会贞《水经注疏》:严可均(清人,笔者注)辑《后汉文》采碑文,误以为王阜为成都人,永平中为重泉令,元和中迁益州太守,失考甚矣。
[2]《太平御览》三百六十一,引崔元山《濑乡记》,李母祠门左
[3]《厉(赖)乡考》:“曲涡即指曲仁里,按晋《地道记》云”
[4]《2005年太清宫规划建设考古勘探报告》:在太清宫中部北部东侧,发现一南北向古河道,南北长560米,东西宽38米,且向北、东侧延伸。
延伸阅读:
《任意曲解 “曲涡”为“曲涡间”》http://zhenyuanwang.com/news/?7882.html
郦道元《水经注》有关李母冢墓碑记载书影
来自清乾隆1753-1795年间.古闽晏湖张氏励志书屋.据天都黄氏本重校刊.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
赵一清的《水经注释》有关李母冢墓碑书影.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