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文献中的老子故里

(一)两汉:1.《史记》

时间:2023-06-28 10:14:37   作者:司马迁   来源:zhenyuanwang.com   阅读:248   评论:0
内容摘要:因秦焚史书,目前能够查到最早有关老子里籍的明确记载,为西汉司马迁的《史记·老子韩非子列传》:“老子者,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,姓李氏名耳,字聃,周守藏室之史也”。20世纪我国通行的《史记》读本只有两种,这两种读本对老子的记载微有不同,但只是“字”的不同——第......

1.《史记》(史书)西汉


《史记·老子韩非子列传》:“老子者,楚苦县[1]厉乡[2]曲仁里人也,姓李氏名耳,字聃[3],周守藏室之史也”。

[1]东汉陈国国相边韶在撰写《老子铭》时,进一步考证老子出生时,其生地隶属于厉乡之东5里的相县,后“相县虚荒”废弃,厉乡又属于之西10里的苦县。

苦县,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:“苦县,春秋曰相,有赖乡。”

《后汉书注》曰“苦:春秋时曰相,有濑乡……伏滔《北征记》曰有老子庙,庙中有九井,水相通;《古史考》曰有曲仁里,老子里也”。

《元和郡县志》曰“真源县:望东至州五十九里。本楚之苦县,春秋时属陈,后为楚所并。汉属淮阳国,后汉苦县属陈国,晋属梁郡,成帝更名谷阳,高齐省入武平县。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,理苦城,属亳州。乾封元年,高宗幸濑乡,以玄元皇帝生于此县,遂改为真源县。

[2]厉乡,据考证,先秦时期“厉”的西土之音,读li);东汉时期老子生地的发音读“赖”(lai),详见《老子出生地厉乡与赖(濑)乡关系考》

《新定九域志》引用曹魏时期著作《城冢记》云(苦县)县之赖乡,老君所生之地,旧有宅。今太清宫是也。”

[3]《史记》版本大致分为4系多本20世纪我国通行的《史记》读本只有两种,这两种读本对老子的记载微有不同,但只是“字”的不同——第二个版本为“字伯阳,谥曰聃”,而在其里籍的记载上却是惊人的一致,都是“老子者,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”。流传到日本和台湾的版本也是如此。




《史记》,二十四史之一,最初称为《太史公书》或《太史公记》《太史记》,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,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。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,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,前后经历了14年,才得以完成。


通行版本:

《史记》版本大致分为4系多本。20世纪我国通行的《史记》读本只有两种,这两种读本对老子的记载微有不同,但只是“字”的不同——第二个版本为“字伯阳,谥曰聃”,而在其里籍的记载上却是惊人的一致,都是“老子者,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”。流传到日本和台湾的版本也是如此。


匪夷争议:

因为《史记》对老子的里籍直接记到最基层的乡里这一级,所以一直被学界公认为是对老子故里时间最早、最权威、最清晰、最准确的记载,但近年来因众所周知的原因,个别人欲从根本上对此进行推翻和否定。

一是《史记》篡改说。如安徽大学孙以楷教授认为《史记》对老子里籍的记载是后人篡改的。其在《老子故里考》中置疑:《史记》“交代乡里的只有刘邦、孔子、老子三人”,“惟独对老子乡里的交代是那样仔细,让人难以置信我们怀疑今本《史记》的这一段文字不是《史记》原文,而是经过后人改动的”。

从这些话中不难看出,孙以楷教授认为:对于刘邦和孔子,《史记》对他们的乡里交待清晰是应该的,毕竟一位是开国皇帝,一位是至圣先贤;而对老子同样清晰地介绍,却是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置信的。

对于孙以楷这种暗讽老子“德不配位”的评价我们暂且不究,但其武断的“论证”却暴露出其对学术态度的极度不严谨——如果孙教授能静下心通读《史记》,就会发现自己还漏掉了两位同样记载到“乡里”,但名气更低、更不“配位”的人物:聂政和郦食其。

二是苦县涡阳说。这部分人在置疑《史记》无果下,甘脆釜底抽薪、一不做二不休,直接把苦县,乃至后来的真源、卫真安在自己头上,明火执仗滑天下之大稽的篡改历史。对于这种匪夷所思、自说自话、睁眼说瞎话,完全脱离学术范畴的荒唐行为,相信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们都会嗤之以鼻不屑理论的。

正本清源: 

安徽省亳州市博物馆原名誉馆长、副研究员李灿在所著《厉(赖)乡考》中指出:

“对于老子的国籍有陈、楚之辨。近期又出现了宋籍之争;县籍有苦、相之疑。无论出现多少国名县别,都不能改变厉乡老子故里说。因为“厉”这个地名出现时,尚无陈、楚、宋三国,更无苦、相二县,早于国、县之名数百年,甚至千余年,因此考证老子故里,重点应研究厉乡的地望。离开这一根本,老子故里就会讲解不清。提出这样那样的质疑,甚至坚持狭隘的偏见,迷惑后人。”


延伸阅读:

(1)《用科学的态度确认老子故里之所在》http://zhenyuanwang.com/news/?7879.html

(2)《<史记>之老子里籍无人篡改》http://zhenyuanwang.com/news/?7868.html

(3)《厉(赖)乡考》http://zhenyuanwang.com/news/?7880.html

(4)《苦县就是今鹿邑》


(一)两汉:1.《史记》 图1


相关文章
相关评论